徐霞客&马可波罗:东西方“旅游博主”的对望

行业 136 0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不少热爱旅游的人早已按捺不住想要“看世界”的心。这句在前几年流行一时的话,如今再看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自古以来,想要去“外面看看”的大有人在。中国地质学家徐霞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两位看似处于不同时代的传奇人物,都曾不远万里,游历中国的大好河山。

徐霞客&马可波罗:东西方“旅游博主”的对望

中国第一位“旅游博主”

徐霞客生于明朝,从小便酷爱读书,且偏爱历史、地理和游记。这些书籍让徐霞客暗暗立志,长大后要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1613年5月19日,26岁的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一天是徐霞客一生壮游的开始,也是“中国旅游日”的由来。

据统计,徐霞客一生共游历19个省,踏访一百多座城,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不仅如此,其所到之处皆是人迹罕至、猛兽出没的深山荒野。譬如游雁荡山时,崎岖的山路“如行刀背”,所经之地,难容一足,只能用布绳从悬崖上悬空而下,才得以脱险。徐霞客一生壮游,曾有友人写诗称赞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徐霞客的一生,不仅是旅行家,也是地质学家。他在游记中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0多座、岩洞溶洞540多个、文物古迹50多处。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对我国地理学有重要的贡献,不仅厘清了长江的源头,并对石灰岩地貌进行了系统考察,这一成就比西方还要早200年。

有人认为他只是单纯地游山玩水,但实际上徐霞客所行走的足迹大多是当时很多人没有走过的路。他的一生都在追寻“诗与远方”的路上永不停歇,这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里,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资料图为5月1日,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景区迎来游客参观游览。(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社)

在朝为官的“意大利男神”

在西方,同样有这样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世家。青年时期,他跟随父亲和叔父沿着丝绸之路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漫旅程,最终历经三年时间抵达当时的元代上都,开始了他的东方岁月。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担任元朝官员,负责为皇室去邻国置办珍宝及进口香料,以及处理若干外交事务。在此期间,他曾先后五次在中国进行长期旅行,足迹遍及新疆、甘肃、宁夏等十五个省。回到意大利后,马可波罗在一次海战中被俘,并在狱中经由狱友帮忙写下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游记中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所闻所见,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为中世纪的西方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同时,这本游记还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传,15世纪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就在熟读此书后被书中所描写的“东方大国”吸引,踏上了环球航行的探险之旅,从而实现了欧洲人对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马可波罗不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欧洲人,但他却是第一个以编年形式详细记述自己经历的人。他用跨越万水千山的旅程和生动传神的描述,将东西方的距离无限缩短,也让自己的名字逐渐在东方家喻户晓,成为中意两国民间共同的“男神”。

▲5月8日,游客在贵阳站月台登车,搭乘老挝万象旅游专列,开启为期8天的旅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东西方“旅游Blogger”的对望

《徐霞客游记》与《马可波罗游记》都被称为真实记录中国山川景色的“百科全书”,然而仔细研读这两本著作,就会发现其中描述有很大不同。如果把《徐霞客游记》比作是一卷笔触细腻的“工笔画”,那么《马可波罗游记》就像是一卷写意的“印象画”。

例如二人都曾到访过中国东南名城杭州,但他们笔下的杭州可谓大有不同。徐霞客曾多次途径杭州,他在游记中记录了灵隐寺、飞来峰、宝石山一带的峰林洞穴地貌,以及西湖山水的美丽风光。而马可波罗笔下的杭州则着重记述了这座南宋都城的皇家宫殿、街道建筑、商贸集市、交通设施等社会经济特点。

这种不同缘于两位东西方旅行家不同的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徐霞客对山水风光有着很强的感悟和审美意趣,其目光更多停留在探寻地理的奥秘之中。而在朝为官的马可波罗则更多关注当时眼下的社会和经济状态。纵然方向不同,但这两位旅行家笔下的游记都对中国历代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纵观历史,西行五万里的玄奘、三下西洋的郑和、四次航海的哥伦布……这些身负盛名的中外旅行家都曾踏上充满挑战的冒险之旅,也正是那些在路上遇到的人和事,成就了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为后世留下名垂千古的史料。

正应了那句话:世界这么大,你该去看看。(完)

综合人民日报、南海网、环球网等

标签: 马可波罗游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