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感染,这些内容你都清楚么?

行业 128 0


耳念珠菌感染,这些内容你都清楚么?

耳念珠菌(C.auris)是一种可引起侵袭性感染的多重耐药酵母菌,于2009年首次被发现,因其传播快、耐药广、鉴定难、病死率高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威胁。因此,确定耳念珠菌当前以及最初的流行病学传播信息对于发现潜在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耳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耳念珠菌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检出并报道,但对分离株的回顾性研究显示韩国第一例感染者可追溯到1996年。据统计,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均陆续报道了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目前中国内地(大陆) 、台湾和香港地区公开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数量已达25例。


2
耳念珠菌的危险因素


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其他种类的念珠菌感染相似,包括免疫抑制状态、严重的医学合并症、近期手术、肠外营养、暴露于广谱抗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延长、侵入性操作(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等)。


皮肤可携带该菌,不造成感染,但可传播。耳念珠菌可引起医院内感染,包括ICU获得性感染。此外,该菌引起严重感染,多重耐药时可导致治疗困难,容易播散,引起暴发。


3
耳念珠菌感染的诊断


患者的血液、正常无菌部位(脑脊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盆腔积液、关节液、腹膜透出液、深部组织标本等) 分离出耳念珠菌,具有诊断意义。耳念珠菌临床感染多见于院内聚集性或暴发性感染,诊断的难点在于实验室对分离株的准确鉴定。


临床患者应进行下列分级诊断:

(1) 定植:患者分离出耳念珠菌,但无感染的临床表现;

(2) 很可能的临床病例:患者有近似的( presumptive) 微生物学证据且具有流行病学关联,如分离鉴定为希木龙念珠菌,所在机构明确有耳念珠菌存在,但分离株菌种还未确证;

(3) 确定的临床( 确诊) 病例( confirmed clinical cases) :患者明确分离出耳念珠菌,并有明确的该菌导致感染的临床表现。


4
耳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管理


由于耳念珠菌流行率低,常规经验性治疗时不必覆盖该菌。免疫低下或黏膜屏障受损患者经验治疗时需要覆盖耳念珠菌的情况包括:

(1) 患者有明确的耳念珠菌定植,或者上一次是明确的耳念珠菌感染;

(2) 患者没有处在隔离单间,所在病区有耳念珠菌定植乃至流行;

(3) 患者明确是念珠菌感染( 如无菌部位标本涂片已见) ,经验治疗无效,在明确诊断之前,可以先行覆盖该菌。经验治疗需要覆盖该菌时,因三唑类及两性霉素B 有一定耐药性,推荐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如为中枢神经系统或尿路感染,推荐两性霉素B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


确定耳念珠菌感染后,抗感染目标治疗应基于临床表现( 如感染部位、严重程度等) 、个体化特征( 如免疫力、肝肾功能等) 、PK/PD 等临床药理学原则、国内外指南、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抗真菌药物。如果有可信的药敏试验结果,优先考虑敏感性药物。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应采取控制感染的措施。


对于成人患者来说,当前初始治疗指南推荐棘白菌素类药物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 mg iv,随后100 mg/d iv,卡泊芬净负荷剂量 70 mg/m2/day iv,随后 50 mg/m2 iv 或米卡芬净100 mg/d (2 mg/kg/d iv)。


鉴于耳念珠菌可快速产生耐药性,一旦患者确诊感染并开始治疗,应进行后续培养和药敏试验。如果患者对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无应答或持续真菌血症超过5天,则可考虑应用两性霉素B 5 mg/kg/d。


对于新生儿和2月龄以下婴儿感染耳念珠菌者,初始治疗为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 1 mg/kg/d;如果治疗无应答,则可考虑脂质体两性霉素B 5 mg/kg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未受累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 25 mg/m2/d iv或米卡芬净 10 mg/kg/d iv。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不建议在没有感染证据的情况下,对于从非侵入性位置(如呼吸道,尿道以及皮肤定植)识别出的耳念珠菌进行治疗。与其他念珠菌的治疗建议一样,耳念珠菌感染通常只有在存在临床疾病时才需要治疗。


5
院内耳念珠菌感染防控


早期识别耳念珠菌感染和定植患者,并实施早期隔离,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加强终末消毒和手卫生措施,对密切接触人群进行筛查,对定植人群进行去定植,建立良好的告知制度,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形成完善的耳念珠菌医院感染防控方案对于预防耳念珠菌医院传播非常必要。


医院耳念珠菌感染防控建议:

推荐对耳念珠菌感染和定植患者进行单间隔离并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

日常清洁消毒,推荐按照针对艰难梭菌的消毒措施,如选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终末消毒在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 /L、消毒剂的基础上推荐使用过氧化氢气溶胶或紫外线进行加强消毒。

鉴于乙醇对耳念珠菌的消毒效果,推荐手卫生按照先洗手后使用含醇的手消剂进行手消毒。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在戴手套之前以及脱手套之后,必须执行手卫生。

推荐对密切接触人群(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筛查,一般推荐双侧腋窝和腹股沟。

病区之间、医疗机构之间建立通畅的告知途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耳念珠菌医院传播。


参考资料:

1.Oh M, Heyl J, Babu B A (September 09, 2020) Candida auris in the Age of Resistance. Cureus 12(9): e10334. doi:10.7759/cureus.10334.

2.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4-570.

3.邬巧玲,刘丽平,尹琳.耳念珠菌感染与医院感染防控研究现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18(10):984-988.

标签: 念珠菌感染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