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葬师陈琦:每年处理近万具骨灰,因为不好被海景房开发商举报

行业 163 0

麻烦大家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这样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海葬师陈琦:每年处理近万具骨灰,因为不好被海景房开发商举报

温暖的清晨,大连的海岸边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陈琦老先生,今年65岁,正在驾驶他的那艘名为"诺亚号"的游艇,缓缓驶离码头,再次出海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

作为一名资深的海葬师,陈琦每年要处理近8000具骨灰。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数字背后,却饱含着他近40年船长生涯的艰辛历程,其中长达27年都与海葬这份特殊的工作紧密相连。

在"诺亚号"的船舱内部,一座洁白的祭坛已经布置妥当。陈琦怀着深深的敬意,按照中国传统的习俗,精心准备了遮阳伞和其他祭祀用品,为即将到来的家属们提供一场庄严肃穆的海上仪式。

陈琦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对海葬流程已经了如指掌。他考虑到各种可能的细节问题,体贴入微地为逝者亲属提供帮助,以求在这个不期而遇的生命阶段,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程度的慰藉。

生命的道路总是曲折跌沓,让人难以预料。

陈琦虽然有稳定的工作,可以为家人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但他内心总是向往更广阔的天地。

陈琦与大海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作为土生土长的大连本地人,他自小就对辽阔的海域怀有深厚的情感。

大海,是他的故乡。

上世纪80年代,陈琦在一家国有企业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既有固定收入,又有evento保障的体面职业,无疑是梦寐以求的好工作。

然而,陈琦内心深处一直对更自由、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充满了无尽的向往与渴望。

改革开放政策给陈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旅游业在大连这座沿海城市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体验乘船出海和船上垂钓的乐趣。

看准这个商机,陈琦决定放手一搏——毅然辞掉了手上的稳定工作,用自己所有的家当买下一艘游艇,回到故乡大连,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陈琦的游艇生意一开始非常红火。只要游客支付相应的费用,就能够登上他的游艇,尽情体验在大海上漂流、垂钓的浪漫滋味。

陈琦已经过上了她向往已久的自由生活,在熟悉的海面上驾驶着属于自己的船只,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她从他们那里听到的人生故事丰富多彩,让她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在大连同质化竞争加剧、相似的游船生意增多的情况下,价格大战难以避免。陈琦一样的创业者亦被改革开放的东风吸引,纷纷加入竞争,使得市场愈加饱和,商业环境逐渐恶化。

陈琦的旅游生意逐渐走下坡路,无法重现往日的繁荣。

在陈琦的创业梦处于低谷之际,1997年,大连市获准开展一项全新的业务——海葬。这种新型殡葬方式给人带来了一种神秘而陌生之感,前期的推广工作相当艰难。

陈琦接手了海葬业务,这为他的人生开启了一条崭新而又艰辛的道路。在最初的几年中,海葬生意十分窘迫,每年只能接到一两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然而,陈琦始料未及的是,在从事新的工作后,他的旅游生意已经日渐没落,现在更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旦有游客得知他的船只曾经进行过海葬,就会有大量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指责他的船只“邪门可怕”,“带有肃杀的气息”。

面对非议和谩骂,陈琦束手无策,只得放弃旅游业,全身心投入这个陌生而充满挑战的新领域。他毫无保留地投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归宿。

作为半路出家的海葬从业者,陈琦对这份工作的认知非常有限,除了会驾驶船只外,对于如鲜花祭祀等重要环节完全不懂。

有一次,在约好的时间和地点到达后,陈琦示意亲属们可以开始撒下骨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将骨灰吹散到众人的身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

双方陷入剑拔弩张的争吵中,一度场面非常尴尬。

虽然如此,仍有一些家属离开前主动向陈琦表达感谢,这使他对这份看似冷门的工作重拾了信心和动力。

陈琦的妻子起初非常反感丈夫选择这样的职业,但随着陈琦不断地坚持,妻子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后来,她积极地担任船上仪式的主持人,并亲自为亲属们带来庄重的祭祀礼仪。

陈琦在刚开始的日子里是漂泊不定的,他不得不换了七八个船只停靠的码头,就像一个在路上的流浪者,身心疲惫。

直至2017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专门为海葬船只建造的专用港湾终于建成,陈琦才能松一口气,暂时解决了无家可归的困扰。

正当陈琦的海葬事业顺利推进的时候,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玩笑。2012年的某个插曲,给他带来了全新的麻烦和阻力。

在那一年,陈琦的船只常驻在海湾附近,而那时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正在这兴建一批被称为"海景房"的楼盘项目。按理说,海葬和房地产买卖是两码事,本不应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一些有意购房的买家在选址时,看到陈琦正在那里举行海葬仪式,因此他们对于周边的房产产生了强烈的抗拒心理,认为那里的风水不佳,会影响到开发商的销售业绩。

于是,气愤的开发商直接将矛头对准了陈琦,将他告上法庭并指责陈琦在此进行海葬活动,影响了项目的营销工作,使得房屋销售困难。

陈琦面对开发商的控诉,万分委屈。幸好,当地政府部门对此事进行了彻查,最终给了他公正的判决。

根据双方提供的相关证明文件显示,陈琦的海葬业务早于房地产项目开工,因此从时间上来讲,海葬业务并不会对房地产项目产生影响。

相反,开发商在选址时对周边环境的把握不足,导致销售受阻,却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尽管这只是一段短暂的小插曲,但对陈琦的事业却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其再次陷入了停滞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他市民听信了那些谣言和非议,纷纷表示不允许陈琦在本地港湾停靠,因为他的船上"带有厄运"。

陈琦在夜里悄悄靠近岸边,但被发现后他只能选择离开。在这几年里,他已经换了七八个码头,身心俱疲,就像一个漂泊者。

直到2017年,政府投资建造了一座新的码头,专供海葬使用,陈琦才得以暂时喘口气,他终于不用再漂泊不定。

在那之前,他的情况可谓步步维艰,充满了阴霾。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需短短一两个小时就能筹备一场体面的葬礼,而对于陈琦和他的船员们而言,从准备到真正执行,需要提前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精心筹备,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的一天从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了。首先,他们需要布置船上的祭祀台,需要精美并布置得庄重肃穆。需要整齐地摆放鲜花和祭品,以此营造出庄重严肃的氛围。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需要按时到达约定地点,迎接将要乘船前往深海的家属。

到了清晨五点左右,家属们陆续抵达码头,脸上挂满了哀戚。有的人双手无力地抱住头部,蹲坐在地;有的人则百般掩饰,强做镇定的样子。

渐渐地,船上的氛围变得凝重,充满了悲伤与不舍。

吃过简单的早餐后,他们开始了这场肃穆的海上葬礼。家属们或站或蹲,脸色一片忧伤,疲惫不堪。

令人揪心的一幕幕在提醒我们亲人离世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和不舍。有一些孩子可能没能理解发生了什么,只是茫然地跟在大人身后,看着他们哭泣的样子,显得十分困惑和无助。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陈琦和他的船员们都深受触动。为了缓解内心的压抑,他们曾试图通过饲养猫狗等小动物和种植绿色植物和鲜花来寻找慰藉。

陈琦坦诚的说,作为海葬服务的从业者,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和离别,导致他内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一次,他亲眼看到了一盒洁白的骨灰,这是两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女孩在参加同学婚礼的路上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后留下的。

陈琦在那时对家属们的哀恸万状感受到了极度痛苦。

他表示那段时间十分压抑,每日都在与告别、死亡离别以及思念为伴。然而,回顾过去海葬的意义并非仅仅是哀悼,它同时也包含了生命对死亡的一种超越和释放。

船员们施放骨灰入海的时候,家属眼中常常能重新看到希望的光芒。

标签: 陈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