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与周氏不共戴天,为何王敦攻打石头城时,周札却不战而降?

杂谈 167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王氏与周氏不共戴天,为何王敦攻打石头城时,周札却不战而降?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晋朝的纷争中,王氏与周氏势同水火,仇深似海。然而,当王敦挥兵攻打石头城时,令人费解的是,周札竟然选择了不战而降。

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和谋略?周札为何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屈服?是因为绝望、阴谋,还是另有更复杂的原因?

【武宗与文宗的殊途同归】

要破解这个谜团,我们必须从周札的家族背景说起。周札所属的义兴周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名将周鲂,是江南赫赫有名的"武宗"世家。

相比之下,吴郡的张氏、朱氏、陆氏、顾氏等家族被世人称为"文宗",他们更注重读书进阶,而不是以武功为主。这样的家族分野在当时的社会格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北方士族集团代表着"文宗",他们掌控着朝廷的核心政权,而江南士族集团的"武宗"则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朝廷,充当着维护地方稳定的角色。周玘"三定江南"的战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随着"衣冠南渡"的发生,这种平衡开始崩溃。大量北方士族涌入江南,占据了大量土地和府邸,直接侵蚀了本地豪强的利益。

这引发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周玘暗中联络王恢准备发动武装叛乱,不过最终未能得逞。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札的选择就显得更加复杂。

他到底是选择忠诚于朝廷,还是为了保护家族利益而投诚王敦?这个问题的答案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政治博弈与家族纠葛?

【三害除尽、武名远扬】

周札出身于三国时期的名将周鲂,从小就习武长大。在他年轻时期,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叫做《周处除三害》。

据《世说新语》记载,少年时期的周处凶狠强悍,与当地的"长桥蛟龙"、"南山猛虎"并称为"三害"。有人劝说周处为民除害,他欣然应允。

最后他先后刺杀了猛虎,又亲自搏杀了蛟龙,两个恶霸被他一一剿灭。这个故事让周处在当地一时声名鹊起,也让他的凶悍本性得到了初步展现。

不过事后当周处察觉到老百姓对他的崇拜和狂热,也为此深有感悟。他决定向吴郡名士陆机、陆云兄弟求教,最终走上了仕途,成为晋朝著名的忠烈将军。

这一变化也反映出了周氏家族的特点——他们虽然出身强悍,但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武夫,也渴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的抱负。周处的耀眼战功也为周氏家族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后来,周处奉命平定了氐人齐万年的叛乱,最终英勇牺牲。他的长子周玘则承接了父亲的衣钵,更是在"三定江南"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晋朝江南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将领。

周玘的武功和政治影响力之大,可以说是当时江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存在。这样一个拥有悠久武勋的豪门家族,自然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继承者。周札就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他早年跟随哥哥参与了"三定江南"的战役,也在此后的永嘉之乱中,协助司马睿平定了叛乱。凭借这些功勋,周札也被封为右将军和都督,可谓仕途亨通。

【投诚还是背叛?】

然而,就在关键时刻,这个有着骄人家世和丰功伟绩的周札,却选择了投降王敦的行为。这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当时的局势是这样的:晋元帝与琅琊王氏兄弟王导、王敦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王导被废黜后,王敦不甘寂寞,在江陵举兵反叛。他的大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了建康附近。

晋元帝手下的将领中,镇守石头城的周札就成了王敦下一个攻击目标。石头城地处秦淮河和长江交汇处,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在王敦的大军压境时,周札居然非但没有一战,反而毫无阻碍地投降了。

这种不战而降的行为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周札"少恩,兵不为用",缺乏战斗力。而《晋书》更进一步指出,周札"性贪财好色,惟以业产为务",不愿意与士卒分享精良装备。

这的确解释了周札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投降,但问题是,他之前在永嘉之乱中都能有所作为,又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懦弱无能呢?难道他真的早已经与王敦勾结好了?

又或者,周札是一个政治投机分子,他预测晋元帝必然无法对抗王敦,索性及时倒戈,以图保全自身利益?毕竟,这样一个举动虽然不太光彩,但也比为晋元帝做无谓牺牲要强得多。

但是这些说法似乎又缺乏某些关键的细节。如果周札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分子,那为什么不早一点就投靠王敦,而要等到关键时刻才选择投诚呢?

难道他就没有从一开始就洞见了晋元帝与王敦之间的力量对比吗?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恐怕还得从周札家族的特殊地位着手。

【武宗家族的困境】

周札所属的义兴周氏家族,是江南赫赫有名的"武宗"世家,与吴郡的张氏、朱氏、陆氏等"文宗"家族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这种家族分野在东晋时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北方士族集团代表着"文宗"的势力,他们掌控着朝廷的核心政权。

而以周氏为代表的"武宗"江南豪强,则主要充当着维护地方稳定的角色,与朝廷保持着复杂的合作关系。

但随着"衣冠南渡"的发生,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量的北方士族涌入江南,直接侵占了当地豪强的土地和府邸。这不仅引发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也动摇了原有的政治平衡。

作为"武宗"世家的周氏,自然也深受其害。周玘曾暗中联络镇东将军王恢,准备发动武装叛乱来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不过,北方士族集团及时发现了这一阴谋,将王恢等人诛杀,并暗中频繁调动周玘,最终让他忧愤成疾而去世。

周玘临终前嘱咐儿子周勰:"杀我者诸伧子(对北方士族的蔑称),能复之,乃吾子也。"周勰继承了父志,再次联络各方势力准备诛杀王导等北士领袖,但最终还是被周札告密而功亏一篑。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札的选择就显得更加复杂。要知道,当时的晋元帝虽然对南方士族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拉拢政策,但对于周氏这样的"武宗"家族却始终难以完全信任。

如果周札坚决效忠于晋元帝,恐怕也难以获得真正的信任和重用。而一旦晋元帝失势,他的家族利益又很可能遭到王敦等北方士族的侵害。

所以在这样的两难处境下,周札选择及时投诚王敦,也许只是他为家族谋求最大利益的一种"无奈之举"

【挺进得逞与覆灭时】

周札最终选择投诚王敦,使得建康门户大开,晋元帝一时失措。但是这个决定并没有给周札带来想象中的好处。

只是过了一年,王敦就下令庐江太守李恒诬告周札及其子侄勾结道士、图谋不轨。周札猝不及防,仅带了一百多人就被王敦的大军包围,在垂死抵抗中被杀。而他的子侄们也遭到了灭门的厄运。

这确实是个非常残酷的结局。周札当初的投诚行为并没能为他博得王敦的信任,反而最终被王敦清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周札的立场选择并非出于简单的政治投机,而是基于复杂的家族纠葛和利益考量。

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武宗"世家的周札,一直难以在皇权政治的角逐中找到稳固的立场。晋元帝不信任他们,而王敦虽然暂时利用了周札,但最终还是将他排斥在外。

这种身不附和、处处受牵制的处境,恐怕一直是周札家族面临的困境所在。或许在作出投诚决定时,周札也曾经试图权衡过利弊。

当他看到晋元帝与王敦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自家在皇权政治中的尴尬处境时,主动投诚王敦或许的确是个较为明智的选择。

毕竟,即使为晋元帝而战,也很难获得真正的信任和支持,不如控制风险、保全家族的根基。但结果还是证明,周札的预期并没有实现。

王敦不仅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地位,反而最终铲除了周札及其子侄。这说明,即便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权衡利弊,也很难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有时候,历史的发展总会出现难以预料的转折。

【家国难安,一代英雄无奈落幕】

通过对周札家庭履历和政治处境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看似背信弃义的人物背后,其实存在着复杂的家族纠葛和政治博弈。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武勋的江南豪门,周氏家族从来都不是朝廷中的亲信。他们虽然曾经多次为皇室效力,但与北方士族集团相比,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即便是在东晋时期,周札的家族也面临着巨大的利益冲突和生存压力。这种尴尬的处境,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周札为何会在关键时刻背弃晋元帝,投诚王敦。

这其中也反映出了南北士族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当时动荡时期的权力角逐。当时的政局是复杂的。北方士族代表着朝廷的正统,而以周氏为首的江南豪强则扮演着地方维稳的角色。

但随着"衣冠南渡"的发生,这种格局开始动摇。北士们的大量涌入,直接危及了南方豪强的利益根基。在这种情况下,周札的选择既不能算背叛,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出于政治投机。

他所面临的,恰恰是一个无法完全融入朝廷文治集团的"武宗"家庭,在皇权与地方势力之间寻找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难抉择。所以即使周札最终投诚了王敦,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

王敦并未真正接纳他,反而最终下令杀害了周札及其一众子侄。这个骨肉涂炭的悲剧,无疑给这位拥有着光辉家世的将军及其家族蒙上了一层阴影。

结语

周札的遭遇折射出了东晋乱世的权力纷争和家族利益的交织,也凸显了"武宗"与"文宗"士族集团之间的微妙关系。

虽然周札最终难逃一死,但他家族在维护江南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终究不会被历史所遗忘。

也许在动荡中寻找立足之地本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这也反映了士族集团内部的复杂矛盾。周札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标签: 王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