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神机营何以能横扫蒙古铁骑,平推漠北,他强在哪里?

杂谈 141 0

神机营是明朝三大禁卫军营之一,其特别之处在于专责管理火药武器。该营名可能自永乐五年至十七年间被首次使用,但若论及明朝的火器部队,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建立之前。那时虽未冠以“神机营”之名,但实质上已是如此的部队。简而言之,神机营即为明代掌管火器的重要部队。

明初神机营何以能横扫蒙古铁骑,平推漠北,他强在哪里?

明朝时期,火药武器的重要性被高度认可,这导致了军队的组织结构出现了显著变革。融合了火器、步兵和骑兵的明军部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之一。那么,明朝威名远扬的“神机营”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首先,我们来探究其强大之处。神机营之所以强大,离不开其出色的火药武器和装备质量。在当时的漠北地区,神机营的火器威力巨大,使其能够横扫蒙古铁骑。此外,其战术和实战经验也十分丰富。那么,神机营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第一方面是火药武器。神机营所配备的火药武器在当时属于领先水平,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威力。这些火药武器的有效运用使得神机营在战场上具有巨大优势。第二方面是装备质量。神机营的装备精良,无论是火器还是其他武器装备,都经过精心制造和严格检验,确保了其质量和可靠性。第三方面是战术。神机营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根据不同敌情和地形灵活调整作战策略,使得其能够在战场上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第四方面是实战案例。神机营在多次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使得其战斗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神机营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在火药武器、装备质量、战术和实战经验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神机营能够在漠北及东北各民族中创造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一、先进的火器】

火器作为比传统弓箭更为先进的武器,其威力在当时是否强大呢?这是许多军事爱好者热衷于探讨的话题。实际上,我们无需深入研究过去的武器技术,只需了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崛起历程,就能对火药武器的效果有清晰的了解。这足以让我们对火器的影响力有个直观的认识。

在元朝末期的历史长河中,朱元璋与他的部队堪称火器装备最为重要的势力。在保卫洪都城的战事,以及鄱阳湖的激战中,甚至在征讨张士诚、明玉珍的战斗中,火器部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无论大小战役,火器都成为了朱元璋军队不可或缺的武器。在众多武装势力中,朱元璋特别重视火器的运用和研发。他的军队在战场上多次利用火器击败敌人,显示了火器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无论是对抗元军还是与其他起义军的对决,火器部队都为朱元璋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总之,朱元璋的军事策略中,火器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是他在众多武装势力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时的明军中,大约每十名士兵中就有一人配备了火器。这个比例虽然看似不高,但却凸显了明朝军队对火器装备的重视。当时,明军普遍使用的火门枪在射程和威力上不及弓弩,而且装填起来也相当繁琐。然而,尽管如此,火器在军队中的装配比例已经相当可观,这足以证明朱元璋的远见卓识和对火药武器的重视。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明军的战斗力,也为后来的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

那么,为何明朝军队如此注重火器的使用呢?

在作战中,我方之所以青睐这款武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先发制人”的强大效果。特别是在骑兵交战时,敌军很少接触这种武器,很容易被火铳的火力打乱阵脚,从而让我军在近距离作战时占据上风。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弓箭在当时威力巨大,但它的作用更多是扰乱敌军阵型而非直接造成杀伤。实际上,弓箭的威力虽然强大,但射程和穿透力却不及火枪。这也是为何当时火枪虽然威力不算最强,却能部分取代弓箭的原因之一。这种武器能够帮助我军在短时间内取得战斗的优势。

在历史上著名的洪都保卫战中,陈友谅的大军曾猛烈进攻并进入了城内。在那场战斗中,洪都的城墙遭受了严重破坏,损毁了长达三十多丈。然而,邓愈将军巧妙地调集了火铳兵来对抗敌军。这些火铳兵的强大火力让陈友谅的军队受到了惊吓,暂时退却。与其说是因为火铳的威力击退了敌军,更可以说是因为陈军对这种新型武器的不熟悉,被其巨大的声响和威势所震慑。因此,明军得以喘息,并最终修复了城墙。这成为了他们在战斗中的一次转机。

在历史长河中,沐英在平定西南地区的叛乱时,面对蛮王强大的象兵,他采取了一种巧妙的策略。他下令将火铳队和神机箭队分成三组。当象群靠近时,第一组火铳队会依次发射火铳,如果象群不退却,第二组和第三组会依次跟上继续射击。这种连续的火力攻击让象群感到惊恐,它们开始惊慌失措地逃跑。在混乱中,象群互相践踏,造成了巨大的混乱。最终,刀思郎的军队大败,他们被追击并斩杀。这一战术的成功应用,充分展示了沐英的智谋和军事才能。

在徐达将军率领大军进攻平江城时,为了攻城略地,他们建造了木制的高塔。利用火铳手和炮手的密集射击,持续不断的轰击使得城内居民感到惊恐不安,最终平江城被成功攻占。

当然,除了其强大的威慑力,火器的实际效能也值得赞赏。特别是在水上战斗中,多种火器的联合使用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战斗效果。

在鄱阳湖的著名战役中,徐达指挥的船队担任了先锋角色。他们使用小船对战陈友谅的巨型战船,尽管没有明显优势,却仍然巧妙地运用火炮,焚烧敌船数十艘,导致双方损失相当。此役充分展现了徐达的智勇双全。之后的战斗中,朱元璋指挥士兵采取了精准的战术。他们先是利用火器发动攻击,然后利用弓弩远距离射击,待敌船接近时,则迅速使用短兵器进行战斗。这一系列的战术布置不仅高效地对抗了敌人,也成功地为他们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种先发制人、巧用兵器的战术运用是当时战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为了袭击陈友谅的军队,他们在芦苇中隐匿了火药。等到敌人靠近后,便迅速引爆火药,烧毁敌船。这种方法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于是,命令勇士们带着七艘船,将火药装入芦苇中,点燃后烧毁了敌人的船只。风势猛烈,火势炽热,烟雾弥漫整个天空,湖水都被染成了红色。敌军士兵大乱,我们的将领们趁机鼓噪着冲上去,斩杀了二千多名敌人,被烧死或溺死的人数无法计算,敌军主将的士气被彻底打消了。

朱元璋之所以能在鄱阳湖大战中取得胜利,有很多因素。在这场战斗中,他们采用了多种火药武器,如火炮、火铳、火箭、火蒺藜以及各种大小火枪和铁炮,还有神机箭等。这些武器的配合使用,充分展现了火器作战的巨大威力。这无疑为他们战胜强敌提供了重要的助力。这些火器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简而言之,多种火器的协同作战是他们在鄱阳湖大战中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装备质量】

明朝的统治者非常谨慎地保护火药技术的秘密,对火器的制造和监管实施了严格的措施。在明朝时期,他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火器的制造工作。这些机构负责火器的制造、管理和保密工作,确保了火器技术的安全。

在每年生产武器的开始阶段,首先由各司卫所上报所需武器的数量,然后这些数据被兵部整理成册并转交给工部。在经过朝廷批准后,工部将与相关的局、监协作来制造这些武器。其中一部分的武器生产任务可能分配给地方布政司所属的军器局来完成。在整个过程中,所有的生产和标准都严格按照工部所定的规则进行。同时,整个过程都非常严格和有序,以确保制造出合格的火器。这样的流程保证了火器的制造不仅满足了需求,而且质量也得到了保障。无论是哪个环节,都严格遵循了工部设定的标准,这也是朝廷对火器制造的重要管理措施。这样的制度化操作方式使得武器制造工作更加规范和高效。

在武器制造完成后,相关工作人员会与军事部门的人员共同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只有当武器符合标准后,才会由特定部门负责将其运送到指定的军事机构。如果有任何剩余的武器,它们将被安全地存放在仓库中。如果发现任何短缺,也可以申请重新制造,以保障军队的需求。整个过程都需要确保武器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妥善的管理和保障。

在完成火器制造后,工匠们会在火器铳身上刻上详细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制造地点、制造单位的名称,以及监造官员的职衔。同时,参与设计、制造和使用火器的各种工匠,如军匠、民匠、教匠和习学军匠的姓名也会被刻录。此外,还会记录火器的重量和制造的年月。这些详尽的记录为兵部提供了核查的便利,一旦火器在实战中出现质量问题,也能迅速追查责任。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火器的质量,也确保了制造过程的透明度。

在现有的监管制度下,火器的品质得到了相应的保障。然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近期讨论的纸币衰落问题,其中提到明代过度干预的例子。与明代的情况相似,过度的政府管理在这种管理制度中也可能导致火器技术的逐渐退步。尽管如此,火器质量仍有一定的保障。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过度的管理可能会阻碍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为了激励工匠们的工作热情,朱元璋在保留了工匠户籍的同时,采取了更为宽松的管理方式,并提高了他们的待遇。这样的举措有助于激发工匠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根据规定,各地的工匠每三年需前往京城工作三个月,这期间他们的家庭可以免除其他徭役。在京城,参与服役的工匠在劳动时,每月都会得到薪水、米和盐的供应。一旦停止工作,他们将不再享受这些待遇,但可以自由地寻找其他工作或进行其他营生。在服役期间,他们不仅有钱粮的保障,而且享有充分的自由,不受过多束缚。当他们暂时停工时,也能依靠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去赚钱。这样的政策旨在保障工匠的权益,让他们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也能维持自己的生计。

在间接层面,这种情况加速了手工业的发展进程,并且对于军工产业的稳定持续运作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直观刺激了手工业进步,还确保了军工行业稳健前行。总的来说,这一情况在保障军工行业稳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手工业的成长。

在明朝成立之后,明朝军队的装备有了明显的改善和丰富。据《明史·兵四》记载,军器局和兵仗局制造的火器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手握铜制火铳、手握铁制火铳、碗口铜制火铳、神铳以及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等。这些火器的出现,提升了明朝军队的战斗能力。

洪武铳在构造上做了几个关键的改动。其中,它增加了横箍的数量,特别是在药室前后和前膛的后腰部,都额外增加了一道横箍。这些改动是火铳研究者们经过多年实践和经验积累后所采取的改进措施。这反映了火铳制造技术的持续进步。当火药在药室里被点燃时,气体会突然膨胀,导致药室和前膛后壁承受的压力急剧上升。为了防止火铳因过度压力而破裂或炸裂,制造者们决定增加药室壁的厚度和铳身横箍的数量。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护火铳,避免其因内部压力过大而破裂或爆炸。

洪武铳的制造工艺非常精湛,其表面呈现出光滑的质感,管壁的厚度也保持了均匀一致。此外,它的外观设计也相当美观大方。经过对已经从地下发掘出的洪武手铳进行精确测量,我们发现它们的制造精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几乎很少出现误差。

【三、战术战法】

众所周知,我军有着非常先进的战法,它们的灵活性和效能也非常突出。我们以前提到过,大将沐英在平定思伦发的叛乱时期,洪武二十二年时就使用过交替射击火铳的战术。但即使是针对英勇冲锋、无所畏惧的蒙古骑兵来说,这样的战法也不足以完全压制。对于这种具有高冲击力的敌人,我们仍需有更高级的应对策略。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和创新,以提高战法的有效性。我们的军队不仅有技巧和智慧,更有勇猛无畏的斗志,这才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在长期的战斗中,蒙古士兵逐渐发现了一个秘密:明军的火铳在发射第一枪后,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再次射击。这个等待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宝贵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冲进明军的阵地。这一发现,在战斗中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为了优化战斗策略,明军进一步发展了沐英的战术。为了防止士兵们各自为战、无序放枪,他们创建了新的战斗组织形式。神机营现在以每五人为一队进行作战。在队伍中,一两位身法矫健、眼神犀利的士兵被特别挑选出来,专职进行射击任务。而其余的三四位士兵则轮流负责装填火药。这样的安排不仅提高了射击速度,还大大增加了命中率。这样的改进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小型战斗中,这种方法或许可行,但当敌人数量众多,战斗规模扩大时,它就不再适用。面对这样的情况,通常会采取“阵列战斗法”进行作战。

这种战斗方式是在景泰元年,也就是土木堡之变后被详细提及的。那一年,明朝军队遭受了重大失败,三大营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尤其是新招募的神机营士兵,他们在使用火铳方面常常出错,导致战斗时阵型混乱,战术不清晰。在战场上,他们常常随意开枪,这样不仅使得火力无法持续,还让蒙古骑兵有了可乘之机,趁机冲入明军阵地,进行大规模的砍杀。当时,明军在战斗中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因此,王淳,作为五军坐营的指挥佥事,曾提出建议,仿效明成祖的旧有制度来重新训练士兵。他主张在神机营中不仅要有使用火枪的队伍,还要有步兵(即弓箭手)和骑兵协同作战,以增强整体战斗力。简单来说,就是要综合运用各种兵种,提高营队的作战能力。

在神机营中,有一个特殊的战斗单位,由57名火枪兵组成,其中设有队长和副队长各一名,共同负责战斗指挥。除了这57名专职火枪手外,还有55名旗军成员,他们并非全为火枪手,而是配备了数名步兵以保护枪手的安全。这些火枪手装备了精良的兵器,在近距离战斗中与步兵紧密配合,共同作战。此外,他们还负责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确保在战斗中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当遇到蒙古骑兵时,神机营需要立刻进行战术调整,形成有效的战斗阵型,以应对接下来的激烈战斗。

有五位长牌手站在自己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把长牌稳稳地立在地面,担任着保护大家安全的重任。他们要防备蒙古的骑兵从正面冲撞他们的阵型,避免阵脚被冲乱,确保整个队伍的秩序和安全。

在队伍中,有人握着长刀,分别站在本队的左侧和右侧,每边都有五人。他们的任务是保护火铳手的侧翼安全,防止蒙古军队从侧面进行偷袭。

火铳手们共三十三人,将被分成三队:前队、中队和后队。每队都有十一个人,主要任务是负责精准射击。另外,还有三位旗手,分别站在三队的相应位置上。他们负责通过旗帜的指示来维持队伍的秩序,确保火铳手们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因混乱而站错位置。这样能够保持整个队伍的协调和一致,使火铳手们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除了已经提到的士兵,还有四名专门负责后勤工作的士兵,他们主要任务是管理并搬运火药。

在完成阵形布置后,前、中、后三排的火铳手各自负责自己的任务。前排士兵按照单双号进行交替射击,而后排的士兵则负责配合装填火铳。他们配合默契,各司其职,确保了战斗的顺利进行。

弓手队与马队皆以57人为一战单元,共同协同神机营参与作战。其中,弓手队装备了大量的藤制盾牌和长枪手,用以抵御蒙古的骑兵突袭。当敌军败退时,骑兵则负责追击;若敌军阵型混乱,他们则乘机冲锋反击。正如王淳所言,这样的战术布局是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各种战场情况。

在敌人距离百步之内时,我们使用神机枪进行射击。当敌人进入五十步范围内,我们则用弓箭进行攻击。当敌人靠近到二十步以内时,我们会用牌、枪和刀进行近身迎击。一旦敌人退至百步之外,我们便停止攻击,鸣金示意停止战斗,然后按兵不动,严防滥战。如果战斗持续很久并响起长号的声音,那么接应队伍就会举旗出发。当他们离战锋队只有十步远时,接替的战士们就会出动。那些行动缓慢或不齐的人将被驻队处决。再次鸣金止战后,我们便收队回营。当听到九声长号响起时,我们不需要点鼓就可以迅速地旋队返回。

原地的第二层区域,前排再接战。巧妙的战略和传统的战法,相辅相成,没有终止的循环。如果前进中擅自离开位置,那么在第二个战区会被制裁。若第二队离位,第三队将对其施以处罚。如敌军退却,即以长声喇叭呼唤众人追击,士兵骑马冲锋追赶。游骑则紧随其后。如果能够杀敌擒将,会吹响收兵喇叭,击打胜利的鼓声返回营地。在原地的二次战区里,不断重复的交锋和交替战斗中,出奇与制胜之策互为辅助。战斗时不可私自偏离队伍位置,否则在第二个环节就将被惩罚。若第二环节的队伍出现混乱,第三环节的队伍将进行严惩。一旦发现敌军撤退,即刻以长声喇叭为号,全军出击追击。骑兵整装待发,全力追赶。游击骑兵紧随其后。若能成功杀敌并擒住敌将,则吹响收兵的喇叭,并击打胜利的鼓声,胜利回营。

【四、实战案例】

我原计划列举很多实际的战争案例,但由于篇幅所限,我仅提及一个重要的事件。那是在永乐十二年,朱棣皇帝进行了第二次北征时发生的一场关键战斗。当时,他面对的是马哈木部的忽兰忽失温,并成功击溃了他们。这段历史在《明史》中有详细记载。

当天,敌军首领答里巴、马哈木、太平以及把秃孛罗等人带领大量士兵向我们发动攻击。他们看到我方阵列整齐,便将军队驻扎在山顶上,没有发动进攻。皇帝登上高处观察,发现敌人已经分成了三路。他命令几名铁骑士兵前去挑衅,敌人激烈地回应了战斗。随后,安远侯柳升等人发射了神机铳炮,击毙了数百名敌人。皇帝亲自率领铁骑进行攻击,敌人败退。

我方和敌军碰面了,彼此都选择保守态度,不敢轻率发动攻击。朱棣发现蒙古军分成了三队,便用轻装部队来诱使对方出击,结果蒙古军真的上钩了。朱棣看到这个情况,立刻下令神机营的士兵们发动攻击。神机营的士兵们迅速开火,用铳炮猛烈射击,瞬间就打死了很多蒙古士兵,蒙古军顿时大乱。朱棣抓住机会,指挥骑兵冲向了蒙古军的中路。他们的进攻势如破竹,一下子就突破了蒙古军的中路防线。

在之后的交战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当没有神机营的协助时,左右两翼的战斗并未立刻分出胜负。然而,在解决中路敌军后,明朝中央军队迅速向两翼增援,很快就结束了这场战斗。简而言之,即便两翼未得神机营的支持,战事仍然势均力敌。待中央军队解决了中路敌军,增援两翼后,便迅速取得胜利。整场战斗就这样圆满收尾。

标签: 神机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