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徽州 上春山 | 赵师秀穿越至歙县?他会在歙县度过怎样舒适的一天? | 春游江淮

杂谈 174 0

《徽州》

来徽州 上春山 | 赵师秀穿越至歙县?他会在歙县度过怎样舒适的一天? | 春游江淮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读一首诗,我们会认识一个人、 一个城市或者一处美景。千年一梦,古城歙县引得一大批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在南宋诗人赵师秀的笔下,歙县山水环绕,钟灵毓秀,仙境十足,仿佛置身于琼宇之中,只能欣赏,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静谧的夜晚,星星灯火伴随着朗朗读书,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永嘉四灵之首、南宋诗人赵师秀,走进歙县的山清水秀、徽风歙韵、耕读传家,在歙县度过舒适的一天。

山绕清溪水绕城

白云碧嶂画难成



两岸山川沃野,令人沉醉春风。

清晨起个大早,诗人闲庭信步登上新安江山水画廊的游船,青山翠绿、江水潺潺。

四月里的新安江山水画廊白墙黛瓦,春日徜徉至江水之上,每一程,都是一场视觉盛宴。江水映照着徽派民居,轻舟点缀着如诗如画的山水画。

“九砂墙头画”“九姓捕鱼”“十里红妆、千年樟树”,登上沿途小岛,新安江百里画廊的美景、民俗让诗人流连忘返。

“打不完的漳潭鱼、唱不完的绵潭戏、砍不完的九砂柴。”风景如诗、生态如画。


新安江百里画廊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也想在这养老。”

走下游船,赵师秀开始期待接下来的行程了。



处处楼台藏野色

春山如画 繁花似锦


携着一袖春水走出深渡,不妨来一场诗词遇见速度的激情?

皖浙一号风景道

皖浙一号线是一条以新安江为纽带,串联丘陵、山林、江水、石窟群等自然景观,古村落、土楼群、田园民居等人文景观的沿江线型全域旅游自驾公路,更是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

沿着一江春水,诗人驱车走进了另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卷。车窗外美丽的新安江蜿蜒百里,与掩映其间的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交相辉映。

沿途停车,拉好手刹。

向着古城继续前行,他又因渔梁老街的美驻足,漫步在渔梁古坝。诗人负手而立,感慨道:“李白问津许宣平处,此处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啊!”

古城渐近

“下一站去哪?”

徽州古城就在前方!”

“繁华便利,民物康阜。不错,真不错!”


徽州古城

徽州有喜 诗词争奇


走进古城,去大鱼神灯馆邂逅满目的鱼灯,手持其中一盏,诗人穿街而过,正式开启了古城记忆之旅。

仰望许国石坊,是南宋诗词与明朝大学士的相遇;

茶歌小剧场品杯香茗,听一曲徽州民歌;

走进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歙县非遗馆,感悟徽文化历史魅力;

鱼趣馆喝一杯老爷咖啡、三潭枇杷茶,尝一口茅台冰淇淋,诗人大呼过瘾;

登上仁和楼,手持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学做剪纸,学习一下徽州匠人的精致技巧……


天色渐暗,该入府衙了。

古城的灯光早已点亮,鱼趣馆的鱼灯摇曳其中,府衙内徽州府有喜演出早已就绪,随着太阳的落下,古城的烟火气好像完成了它时光的更迭。

“颇有古韵!好好好!”诗人看罢演出,伏案大笑道。

“那这最后一站?”

“当去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雄村

家家灯火读书声

青绿新安 “歙”采缤纷

等你来!

“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歙县,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历来崇文重教、诗礼传家,有“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传统。

雄村在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一个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古村落,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清末翰林许承尧称“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字如其名,不负为雄。

雄村“所在为雄”归根溯源,是与徽州的教育分不开的。曾经的徽州“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这里有全国最多的古书院,更孕育了影响至深至巨的程朱理学。

诗人走进竹山书院,可见大厅正壁间悬挂着曹文埴撰写的蓝底金字对联:

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

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

既阐释了书院的得名由来,也寓含着对于治学处世为人的砥砺;且巧妙地将“竹”“山”二字镶嵌其首。通往桂花厅的曲廊墙壁上嵌有一块高二尺、宽七尺的黟县青石碑刻,横书“山中天”三大字,字径约一尺五寸,下署“颜真卿书”四竖写小字。

走出竹山书院,已入深夜,赵师秀此行至尾声,依稀听见朗朗读书声回荡于雄村之上。

“家家灯火读书声。雅!真雅!”


以诗会友

不虚此行


青绿新安

“歙”采缤纷

只等你来


来源:歙县文旅

标签: 赵师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