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爆炸!孟加拉国靠什么养活1.7亿人?| 地球知识局

热点 196 0

(⊙_⊙)

人口爆炸!孟加拉国靠什么养活1.7亿人?| 地球知识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642-孟加拉国天灾人祸

文字:那日苏

制图:果栗乘 / 校稿:辜汉膺 / 编辑:果栗乘


点击下方视频,关注我们的西瓜视频账号

第一时间观看视频

1.7亿人,人口密度是中国9倍,孟加拉国深陷天灾人祸


1.7亿人,是个什么概念?


2个四川省,50个蒙古国,或者地球上这些地方的人口总和。这范围看上去很大,但他们也可以被压缩在孟加拉国


这个国家大小差不多是中国一个省,人口排世界第8,刚好排在比自己大116倍的俄罗斯前边。


▲图注:这么点地方能养那么多人属实不容易


孟加拉国,是亚洲最穷国家之一,人均GDP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在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指数里排名第五,不算人口极少的国家,实际上是自然灾害第二大受灾国



但与此同时,孟加拉国却有着密度极高的人口,这都得益于他脚下这片大地——恒河三角洲


此地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大英因之以成帝业,至今仍然是恒河流域的膏腴所在,只可惜,土地如此富饶,人民却极度贫穷,富饶与贫穷如何在这个国家相互绑定?一次次天灾人祸又是从何而来?


▲图注:恒河三角洲在卫星地图上放大来看

基本都是成片的农田(图:google map)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孟加拉国的“本质”——一种异常脆弱的内卷结构


勉强养活1.7亿人


首先,要清晰一个概念——人口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多少人


比如上海是每平方公里近四千人(3956),相当于250平方米就有一个人,城市的人口密度高很正常,如果摊到中国全国,每平方公里就只有150人,不到日本的一半,在全世界排第59,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地狭人稠



世界人口密度排在前边的,基本都是城市国家和袖珍岛国,排除这部分,就会发现孟加拉国遥遥领先,每平方公里1342人,比后面的黎巴嫩、韩国、荷兰高出一大截,可以说是长满了人


▲图注:横屏-人口密度排名前十五的国家


而且后面这几位都有很高的城市化率,换句话说,都是大号的城市国家,但孟加拉国有6成人口都在农村,这意味着不光人多,而且很穷。


在联合国45个最不发达国家名单里,只有八个亚洲国家,包括孟加拉国,他们都躺在国际经济分工的底层,被中国民间极力抵制的洋垃圾产业,在这里仍然是重要的创汇来源,其中就包括世界最大的拆船基地吉大港拆船厂,能养活20万工人。



但这点人和1.7亿相比约等于0,大部分人还是要靠农业吃饭


非常幸运的是,孟加拉国没有严重的粮食缺口,每年只需要进口几百万吨小麦,最关键的稻米基本自给自足,这个成绩比菲律宾和韩国、日本都要好,虽然穷,但勉强过得下去。



有此成绩,主要取决于两点:大河的馈赠,以及极度压缩的个人需求


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季风区稻作农业文明的特征,只不过孟加拉国在这方面比中国、日本、越南、印尼要极端得多。


恒河三角洲作为地球最大三角洲,极为辽阔,宽度惊人,相当于从上海到连云港,除了少部分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基本都在孟加拉国,这就导致该国除了东南的吉大港山区、以及像“孙德尔本斯”这样的自然保护区外,几乎全国皆可种田


▲图注:孟加拉国土地利用地图


地处三角洲,孟加拉国完全不缺水,而且水太多了,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梅格纳河三条大河全都挤在这里出海,很像加珠江流域的西江、北江、东江,而且是加强版本,年合计流量1.3万亿立方米,是珠江的4倍,是黄河的26倍。


▲图注:三条大河最终流入孟加拉湾

形成了壮观的出海口景观

(图:壹图网)


再加上可以一年3熟的纬度、极高的稻米种植比例,这片大地几乎把所有点数都点在种田上了,这才能勉强养活1.7亿人


所以首先要肯定,这里极高的粮食生产力,是一切的基础。


▲图注:地多,吃饭的人更多

(图:shutterstock)


极端紧绷的人地平衡


但福兮祸所伏,这里我们要清晰第二个概念——内卷,“内卷”这词已经被广泛滥用,万物皆可内卷,其早期源头是美国人克利福德·格尔茨在考察印尼爪哇岛水稻农业时提出的“农业内卷化”,即“没有发展的增长”


后来黄宗智将这一概念引入,描述中国的农村状况,写了两本书,一个是《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个是《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概念的本意是,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劳动越多,相应增加的劳动收益越少,边际收益逐渐趋近于0


▲图注:农业亦有内卷


直白了说,就是精耕细作都有一个极限,一亩水田即使把他伺候成皇上,双季丰收的情况下也就能养活5个人,但人口又在不断增加,最终逼近这个极限,导致农业生产完全没有剩余,社会随之停滞。


放眼整个季风区,农业内卷最深最残酷的,正是孟加拉国,人均耕地0.05公顷,只有中国的60%左右。


▲图注:孟加拉国的水上农田

(图:shutterstock)


这种极端内卷、极端紧绷的人地资源平衡,除了让社会发展停滞,还伴有极高的风险,因为平衡一旦打破,就是重大灾难,说白了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而孟加拉国,恰恰不缺灾难,作为与菲律宾、柬埔寨并立的亚洲多灾多难三兄弟,菲律宾的问题主要是台风,孟加拉国则是洪水,这里是天然的“季风泄洪区”。


放眼整个南亚+东亚季风区,孟加拉湾向北弯曲,喜马拉雅山向南弯曲,孟加拉国位于其中的“腰部”位置,这里面积不大,却是喜马拉雅山一线绝大部分河流的入海口,相当于承受了南亚季风的全面冲击


▲图注:位于“腰部”的孟加拉国

注定要面临季风冲击的问题


所以这个国家的水系,从北到南,都显得过于粗壮且混乱


恒河、布拉玛普特拉河、梅格纳河这三条巨大的干流将土地分成几个大块,全国八大专区也基本以此划分,如果按中国的起名习惯,甚至可以称之为“河间”、“河西”、“河东南”、“海口”......



这三条大河动不动就有5-8公里宽,比长江要宽得多,如同流动的湖泊,而且像鄱阳湖一样,雨季和旱季变化很大,水面可以在20天内从一两公里扩张到十几公里,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河东北”山洪灾害最为严重。


1998年,孟加拉国三分之二的面积被洪水淹没,导致3000万人流离失所,1000余人死亡,粮食损失450万吨,相当于当时年产量的14%。


▲图注:约70万公顷的农作物被毁


这么多水再往南流,又分散成数十个入海口,每到雨季,“海口”都会压力山大,因为这里被河流切割出的近海岛屿上也都种满了田,很多地方海拔不到1米,很容易被洪水团灭


1991年,孟加拉飓风掀起了高达6米的海浪,洪水席卷整个沿海地区,在已经撤离了近300万人情况下,还造成了13.9万人死亡。


▲图注:飓风袭击后的村庄

土地完全被洪水淹没

(图:USAF)


在这片土地上,水比陆地更加强大。修桥、建坝、拉电线都非常困难,毕竟基础设施是死的、河是活的,你今年修好可能明年连地基都变了。


去年经受洪水冲击的河北省,最大淹没面积也只占了全省的0.75%。而孟加拉国有80%的土地都属于洪泛区,简直就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超级泄洪区。相比之下,靠北的印度东北部就安全得多,所以印度在印孟边境前的法拉卡修大坝,孟加拉国极力反对,万一哪天关系不好,大坝完全可以变成人造天灾。


丰饶中的贫困


没错,孟加拉国的灾难,除了天灾,也可以是人祸,这里脆弱的粮食供应,既需要稳定的自然条件,也需要把尽可能多的土地用来种粮食,而非经济作物,也就是所谓“糊口农业”,但这种糊口农业是赚不到钱的,尤其是对于英国人来说。


当年英国人殖民这里的目的就是搞钱,但要从“糊口农业”里榨取剩余价值是非常难的,对于殖民当局来说,这些占用土地的农民,只是一种“低端生产力”,与虫害无异,要想产业升级,必须“改稻为鸦”。


为此,英国人决定苦一苦百姓,从1767年开始,他们毁掉大片稻田,改种各种经济作物,包括罂粟,再制成鸦片向中国贩毒。


▲图注:巴特那的鸦片工厂中

重达1.5公斤的生鸦片球被包裹在罂粟叶中

晒干后将运往中国

(图:wellcome)


但很快,百姓就从苦一苦变成了死一死,孟加拉地区脆弱的粮食供应被打断,叠加上1768~1770年的三年灾害,富饶的恒河三角洲竟然饿殍遍地


学界公认饿死了大约1000万人,要知道当时孟加拉地区人口不到4000万。时任英国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也亲自承认饿死了三分之一的人,这远远超过了人道主义危机的程度,简直就是种族灭绝。


▲图注:孟加拉大饥荒(图:壹图网)


出生于孟加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他的《贫困与饥荒》中,提到的四个饥荒案例就有两个是孟加拉,书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饥荒是“丰饶中的贫困”。


即使到了1943年,英国统治下的孟加拉仍然会发生饿死300万人的大饥荒,当时留下的影像可以说是悲惨至极。



如今的孟加拉国已有1.7亿人口,可能会达到2亿,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必须加大力度搞农业,尤其是提升稻米的单产


通过优化品种、投用化肥,大米年产量从1971年的1000万吨大幅增加到3500万吨,这才支撑了近50年的人口飞涨。


▲图注:毕竟民以食为天

让百姓吃饱是头等大事


顺便提一句,孟加拉国最大的化肥厂——沙迦拉化肥厂,就是中国企业建设的。


在各种网络段子里,解决人口问题的方式,可以是马尔萨斯、马克思、马克沁,或者马寅初。


孟加拉国其实也用过马寅初的方法,1971年刚从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的时候,平均每个妇女生7个孩子,生育率极高,倒逼政府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孟加拉国的生育率在几十年里快速降低,新生人口比老东家巴基斯坦要少得多,如今已经降到世代更替水平线下



但即便如此,人还是太多了,现在的年龄中位数只有29岁,人口很可能会冲向2亿,所以吃饭问题还要继续承压,可能也要效仿菲律宾大规模进口粮食。



总的来说,恒河三角洲确实是种田宝地,自带极高的粮食上限,但也让马尔萨斯陷阱和稻作农业的内卷化,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


无论天灾还是人祸,都能轻易打破这一脆弱平衡,所以如今的孟加拉国,既要维持庞大的农业部门,也要挤出有限的剩余价值搞工业化


▲图注:想要发展,工业化不得不搞起来了

(图:壹图网)


至少要在劳动力比较优势进一步贬值之前,能尽量把自己的产业链位置再往前挪一挪,只有实现了工业化,糊口+贫穷的内卷问题才能找到出路。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壹图网


END

标签: 孟加拉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