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旦、净、末、丑

杂谈 176 0

什么是“生、旦、净、末、丑京剧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都有规范。

什么是“生、旦、净、末、丑

行当就是戏剧中的角色。远在七八百年前的元代,杂剧仅仅被划分为三大行当:末、旦、净。在这三大行当下面又分出小的行当,其中末分正末、外末、冲末;旦分正旦、外旦、搽旦;净分净与副净。正末和正旦是为主要角色。虽然在现在看来,元杂剧对于行当的划分稍显粗糙,但这种行为的划分在当时具有很大意义。而后来,在正式的人物行当划分中,“生、旦、净、末、丑”形成了自己的重要程式。

生行:京剧中重要的行当之一,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其分须生(老生):在戏曲表演中,都是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会根据角色的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多是扮演文人官僚或者帝王)、靠把老生(多扮演武职人员)、衰派老生(多扮演命运坎坷之人)。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多扮演关羽之类)。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多是扮演一些王侯将相),纱帽生(就是一些文职官员)、扇子生(多扮演的都是书生一类的角色)、穷生(都是一些生活窘迫的书生)等。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青衣:以唱为主,一般都是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贴旦:所扮演的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鬟。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老旦:用本嗓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并不夸张浓厚,而是稍微略施薄粉,所以也称为“素面”或“洁面”,就是需要这种“俊扮”美化技巧。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净行: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俗称花脸。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浄(大花脸),人物主要以唱工为主。京刚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表演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他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在川剧、湘剧等剧种叫草鞋花脸。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扑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扑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末行: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上由于是引戏者,末行一般会在打头出场,反其意而称为“末”,后来并入了生行。在北杂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类似,而与“末”的含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

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文丑中又称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也叫开口跳,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标签: 生旦净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